首页

女奴调教免费视频网站

时间:2025-05-30 02:00:41 作者:2025中国-上海合作组织人工智能合作论坛举行 浏览量:35497

  中新社厦门8月14日电 题: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:中国绿色发展的成果令人震撼

  中新社记者 龙敏 商永

  “中国绿色发展的成果令人震撼。”从美国来到厦门30多年,厦门大学外籍教授、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潘维廉对中国的绿色发展深有感触。

  中新社记者近日跟随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采访团走进厦门航空有限公司(简称“厦航”)时,潘维廉作为厦航旅客代表受访,讲述了他眼中的中国绿色发展故事。

8月12日,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在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接受媒体采访,讲述他眼中的中国绿色发展故事。 中新社记者 龙敏 摄

  潘维廉是福建第一位持“中国绿卡”的外国人,是改革开放后福建省的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,从遇见厦门到爱上中国,成为中国蓬勃发展的亲历者、参与者、见证者。回忆起1988年刚到厦门时,潘维廉说:“当时道路坑坑洼洼,尘土漫天,天天有断水断电的情况。”

  经过多年持续治理,厦门生态环境结出累累硕果。2002年,潘维廉代表厦门前往德国斯图加特参加“国际花园城市大赛”,倾情讲述厦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。最终,厦门赢得了“国际花园城市”称号。他告诉中新社记者,当时一位评委说,“没有想到中国还有这么美丽的城市”。

  2004年,厦门获得“联合国人居奖”。潘维廉说,厦门不断证明,经济发展不需要以牺牲绿色为代价。

  “如今,美丽的不仅仅是厦门。”潘维廉曾两次自驾环游中国,见证了许多中国的生态“蝶变”。1994年,他用3个月时间绕着中国开了4万多公里,从东部到西部,从海岛到戈壁,从长江到黄河;在内蒙古,汽车几次陷入沙坑,在牧民帮助下才得以脱困。“车子和我都成了黄色,鼻子里、眉毛上也是沙子。当时有些担忧,这里的生态需要多久才能改善?”

  2019年,潘维廉再次环游中国,发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,天蓝、地绿、山青、水净,生态环境持续向好。他说,1994年的嘉峪关,极目而望尽是黄沙,不见一丝绿色;25年后,到处郁郁葱葱,树木繁茂。

  “中国生态治理的决心让人敬佩,中国绿色发展的成果令人震撼。”更令潘维廉高兴的是,绿色发展凝聚了各界共识,许多中国企业和民众主动参与,垃圾分类走进了千家万户。

  “厦航的绿色发展举措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,展现了一家中国企业的责任与担当。”如今,潘维廉时常乘坐厦航航班往来于世界各地。他认为,厦航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,在中国率先发起“轻装出行”倡议以及发布“绿色账户”,都是非常积极的尝试。

  “对于我们旅客来说,选择一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航空公司,不仅践行了绿色环保的理念,享受到环保的旅行体验,而且能获得厦航的一些绿色权益,这无疑会增加对旅客的吸引力。”潘维廉认为,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同责任,需要每个人都参与。

  在见证中国奇迹的同时,潘维廉通过写信、出书、拍摄短视频等方式,向世界分享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。“这其中就包括厦航的故事,对于全世界实现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。”(完)

【编辑:邵婉云】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微视频|跨越文明的对话

近年来,肥西县铭传乡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注重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,采取“政府支持引导+龙头企业带动+农户共同参与”的产业发展模式,发展以猕猴桃、黄桃、草莓等生态水果种植为特色的集“观光采摘+研学旅游+农事体验”功能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基地,助力农民增收。

视障人士结婚登记首用无障碍制式文件

奥斯卡奖和金球奖“双料影后”艾玛·斯通凭借在《可怜的东西》中突破性的表演,力压同样呼声很高的历史犯罪剧情片《花月杀手》(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)主演莉莉·格莱斯顿,时隔7年再次夺得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桂冠。登台领奖时,她不禁喜极而泣。颁奖典礼结束后,她对记者表示,此次饰演的角色对她非常重要,获奖感到非常惊喜。

如何分解“永久化学品” ?科学家最新研究提出两种新方法

佛山10月7日电 (记者 程景伟)由佛山市博物馆(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主办的“小手拉大手 大城小工匠”2024佛山秋色赛会成果展,7日在佛山王府井紫薇港星空艺术馆举行。

(经济观察)中国一揽子增量政策红利持续释放

创新数字化演艺新场景,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。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上线上云,扩大演出消费群体的覆盖面。运用5G、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、人工智能、元宇宙等前沿技术,构建业态多元、体验丰富的文化演出产品体系。既要提升城市文化形象,也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,加强演出市场与文商旅有机结合,不断延伸产业链,推动演出与旅游、会展、娱乐、科技等融合互促,丰富艺术衍生形态,实现演出与旅游景区、历史街区、文化场馆、商业综合体、邮轮大巴等相结合,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。

长江之畔呦呦鹿鸣

1924年生于北京,出身叶赫那拉氏,叶嘉莹三四岁时,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来识字。1937年,初中二年级的叶嘉莹经历了卢沟桥事变。面对北平的沦陷,少年的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:“尽夜狂风撼大城,悲笳哀角不堪听。”1941年,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,专攻古典文学专业。1948年,随丈夫南下,开始了“转蓬辞故土,离乱断乡根”的生活。1974年,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。这一次,叶嘉莹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《祖国行》:“卅年离家几万里,思乡情在无时已,一朝天外赋归来,眼流涕泪心狂喜……”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女王论坛